紫雲巖主神,乃供奉「觀世音菩薩」之梵宇。
本巖座落於台中市清水區大街路206號,鰲峰山之西麓,東屏鰲峰山毓秀之紫氣,西向名聞國際之臺中港,南環大肚溪之清流,北接大甲溪之潤澤,地脈鍾靈。
紫雲者,祥瑞之氣也,先民以鰲峰山凝聚「山之紫雲之端」,乃取「紫雲」為本巖之稱號。
相傳清康熙元年壬寅(西元一六六二年,民國前二五○年),有一瓦匠,途經牛罵頭山麓紫雲巖之現址,為免污穢隨身攜帶之佛祖香火,遂將香火懸於樹梢,迨動身離去時竟遺忘該物。
事後樹上忽然祥光四射,除於樹梢發現一只觀音佛祖香火外,別無他物。如斯者數回,居民不約而同爭先膜拜,乃至有求必應。

善心人士乃發起建廟之議,一時樂捐踴躍,翌日民眾發現一婦人乘白馬,氣勢非凡,始悟為觀世音佛祖之顯靈,於是信徒更多,廟宇終於完成。


民國四十七年發起成立管理委員籌備會,五十三年紫雲巖管理委員會正式奉准成立。

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為蔡卯生先生。

民國六十一年,管理委員會改組,由黃指南先生當選主任委員,為第三、四屆主任委員,在第四屆主委任內因年老病逝,由顏居旺先生續任第四屆主任委員。

第五屆主委為周貽文先生。

第六、七、八 、九、十、十一屆主委為清水鎮民代表會主席吳勝隆先生。

民國六十一年為配合台中港之興建,管理委員會進行重建事宜,於是年十月三十日動工興建,民國六十九年重建完成,共歷八春有餘,全賴信徒踴躍捐獻,其樣式由平房殿閣,擴建為五層樓台之殿閣。

內部之佈置改為:「一樓圓通寶殿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兩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及普賢菩薩,並配祀十八羅漢洞,其寶像莊嚴。二樓前殿為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兩旁分祀神農大帝、天上聖母、開台聖王、註生娘娘,民國八十八年二樓北側設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三樓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祖,於民國八十八年北側設太歲殿供奉六十甲子太歲大將軍」。

殿後附設花園,堆石為山,峰巒高聳,猶入仙境,是香客休憩好處所,其建築工程之宏偉,設備周全,可謂全省之冠。

本廟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歷遭洪劫,迭經整修重建,廟宇煥然一新,堪稱萬年之宏偉建築,為佛教信仰中心。
 

為順應時代之需求,於民國八十三年(西元一九九四年)紫雲巖文化大樓相繼完成,其外觀具有中國傳統風貌與宗教氣息,且富麗堂皇,氣勢壯觀,大樓內部使用多功能之現代化設備,並配合企業經營之理念設計。

一樓為店舖、二樓設有廟史館及藝文活動中心,三樓為圖書館、兒童館、藏書之多冠於鎮立圖書館,四樓及五樓的大禮堂為一挑空式之建築,內部設備五佰個豪華座位,並有音響及放影設備為弘法學術演講、音樂會、音樂比賽、全國性猜謎或各項開幕式及頒獎之場所。 

紫雲巖以地方信仰中心之立場,對文化社教活動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為彰顯佛祖慈悲為懷,以取之於社會,回饋於公眾之前提,在近二十餘年來的長期經營之下本巖已成為中部地區文化社教的推廣重鎮。

紫雲巖舉辦的各項活動,諸如捐血活動、健行、燈謎、花燈比賽、中部六縣市寫生比賽、歌唱比賽、全國性的書法、象棋、圍棋比賽及桌球錦標賽,還有公益慈善、冬令救濟及獎助學金等均有非常傑出的成果,這也是紫雲巖有異於全省其它廟宇的特色之一。

紫雲巖以宗教信仰結合社教、文化及觀光等多元化功能,更加成為一個最佳的觀光勝景及香客參拜之聖地。